WFU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實證醫學文獻閱讀 - A Cluster Randomized Feasibility Trial of Clinically Assisted Hydration in Cancer Patients in The Last Days of Life






作者:林雅萍 護理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紀念醫院)
編輯:蔡明劭 醫師


面對爭議話題,運用實證醫學來回答


癌末末期患者接受hydration一直是頗具爭議的話題。以往缺乏足夠證據去定義利弊,也沒有完整明確的準則與研究。

本研究作者運用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查詢,發現相關主題研究只有6篇,其中3篇研究使用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且供水量不足,因此引發作者的實證研究動機。

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實證醫學初體驗


作者:蔡孟軒 藥師 (高雄長庚 藥劑部)
編輯:蔡明劭 醫師


讀碩士班時與實證醫學結緣

真正開始接觸並了解實證醫學領域是在就讀碩士班的時候。從研究設計與執行,以及文獻的搜尋、評讀與應用,一步一步認識實證醫學的全貌。


比賽過程中刺激思考也激盪出新奇的火花


在進入醫院工作後,很幸運遇到了同樣對於實證醫學擁有熱忱並且相當有經驗的學長姐。我先參與了院內賽進而決定參加全國比賽。因為在學期間對實證醫學已有一些基礎認識,讓我們在培訓過程比想像中來的順利許多。

藉由參與比賽,不僅讓我學習到了實證醫學這塊領域中新的知識,同時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實證醫學。從PICO的設立、搜尋的技巧、文獻的評讀以及數據的解讀方式等,許多我曾經忽略的小細節都在培訓以及比賽中更加精進。

此外,在這次的比賽中,我們與醫師共同組成隊伍,在練習與比賽的過程中,總能刺激著彼此的思考也激盪出新奇的火花。藉由醫師對於診斷的了解與臨床數據的判讀,再加上藥師對於藥物的認識,讓我們在臨床應用與決策上能夠更加適切地貼近臨床狀況,這是一個相當有趣也難得的經驗。


以實證證據為基底,醫病共享決策


在整個比賽過程中讓我收穫最多的在於臨床決策的部分。一直以來,在一個臨床情境中,我會著重於思考文獻與我們的病人的相符程度,是否能夠將此結果應用於我們病人身上,同時考量治療方式在我們醫療環境的可行性與其利弊,然後以此為病人提出我們的建議。

但在經過此次的比賽之後,我開始認識到醫病共享決策的概念。此概念為以醫療人員所找尋到的證據為基底,並讓病人了解其疾病與治療選擇,然後醫療人員協助病人分析各項治療選擇之好處與壞處,最後病人根據其價值觀進行選擇,讓病人成為整個臨床決策的中心。


將實證醫學應用於日常的臨床工作


參加比賽讓我更加認識實證醫學,希望能夠將此期間所獲得的經驗與技巧真實的應用於日常的臨床工作中,並且在未來持續在此領域中學習與精進。




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遇見實證醫學 給我全新藥學體驗








右二:陳詩涵 藥師

作者:陳詩涵 藥師 (嘉義長庚藥劑科)
編輯:蔡明劭 醫師

遇見EBM,認識EBM


一開始認識EBM是在大學的課堂上,不過因為時間的關係,只有簡單的概念介紹,實作部分也是模仿著老師做報告,對於其中真正的精神不太了解,真正讓我認識EBM是因為二年期藥師訓練。一開始科內的核心課程先介紹關於EBM的基礎概念,如資料庫搜索、文獻等級介紹及如何評讀文獻等。上完課有了基本的概念後,接下來將學員分組報告,透過實做方式來了解EBM的核心概念與運用。


發現EBM,喜歡EBM


一開始覺得要做報告很麻煩,也要花很多時間跟組員討論,但開始認識EBM之後,發現從搜尋文獻到最後的判讀,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樂趣:原來不是每一篇文獻都符合我們的需求,搜尋的時候慢慢收網,從大範圍到小範圍應用搜尋技巧,才能找到最好的文獻;評讀的時候,一一檢視文獻是否符合我們的標準,不同的圖表都有代表它的意義,從一次次的練習之中慢慢學會看懂一篇文獻的好壞與結果;最後的整理和簡報製作,是我最喜歡的部分,設計出一份美觀又簡單易懂的簡報讓人很有成就感,不同的版面編排和色彩設計給人截然不同的感官體驗,要如何將辛苦的討論結果變成一份好的簡報,挑戰我的創意。


參加比賽,挑戰自我


在結束二年期藥師訓練課程後,組長希望我們再組隊挑戰院內所舉辦的實證醫學EBM比賽,藉由競賽的方式和其他不同專業的職類一起切磋互相學習。為了比賽,組員們需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從訂定PICO、最佳資料搜尋、嚴格文獻評讀,最後再將臨床專業與病人價值觀相結合後,評估出最適合病患執行的診斷與治療決策。過程中
不斷的討論修改,讓我們增進了文獻評讀的能力,同時也建立團隊合作的工作態度。無論最後比賽的結果是如何,對我來說,當中所學習到的搜尋文獻及論述資料的技巧和團隊合作的精神才是最珍貴的。


EBM,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到底什麼治療對病人來說才是最好的?大家都說好的就真的是好嗎?接觸了EBM後讓我不敢百分之百的相信未查證的資訊。學姐在上課的時候曾經說過:「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我想在這個每天都有新知的世代,如何辦別資訊的優劣是我們要學習的課題。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實證醫學應用於臨床醫療,提供病患優質照顧

後排左一:林揚笙醫師;前排中:作者

作者:沈英琪(馬偕醫學院醫學系)
編輯:蔡明劭 醫師


初入實證醫學的叢林


自從五年級開始踏入醫院後,面對各種臨床上的問題,除了討教於學長姐和師長們外,很多時候是仰賴自行搜尋資料的結果。然而,並非所有上桌的都是好菜,如何從龐大的訊息量中萃取出正確且實用的資訊,並將其運用在臨床醫療的照護及決策上,是一門值得探討的學問。

很幸運地在見習階段遇到林揚笙醫師,在他的帶領下,一步步走入實證醫學領域。林醫師查房時,常會告訴我們如何從實證醫學的角度,去思考臨床上的處置是否合適?這是根據甚麼研究證據?證據力強度如何?藉由以實證為基礎的臨床教學,並結合實證研究與相關知識,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開始學習EBM。

實證分享

實證醫學初體驗 (蔡孟軒 藥師)

遇見實證醫學 給我全新藥學體驗 (陳詩涵 藥師)

實證醫學應用於臨床醫療,提供病患優質照顧 (沈英琪 醫師)

實證醫學文獻閱讀 - A Cluster Randomized Feasibility Trial of Clinically Assisted Hydration in Cancer Patients in The Last Days of Life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理念宗旨

為讓更多年輕新血認識實證醫學,我們成立了Blog
未來將分享更多有趣的實證文章
期待您加入實證健康照護、教育及研究的行列,共同為台灣實證醫學而努力!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實證醫學 - 以病人為本,以證據為出發點的全人照顧



作者:李宣澤 醫師(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內科部)
編輯:蔡明劭 醫師

今年年中透過內科部的推薦,和另一位藥師及護理師同事一起參加的實證醫學會舉辦的查證競賽。由於是第一次參加比賽,從一開始設定臨床問題、評估文獻的效益、效度,基本上都是從頭學起。兩個月期間正式的、非正式的練習總共安排了八九遍,基本上沒有值班的晚上不是在練習就是在修改投影片範本,可說是近半年來最充實的一個月份!

比賽的結果拿到了佳作,對初出茅廬的我們可說是相當大的鼓勵,而過程中透過反思和討論,我有了以下心得,希望給之後有志參加類似競賽的同儕們一點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