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資訊爆炸時代,實證醫學讓我有能力辨別真偽









作者: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陳怡伶 藥師  (EBM競賽 文獻查證新人組 金獎)
編輯: 蔡明劭 醫師

參加EBM競賽,更認識實證醫學


會對實證醫學有興趣、甚至還跑去參加醫策會的比賽,絕對是當初的我始料未及的。雖然以前也大概知道一些一級或二級文獻的概念,不過看著Micromedex這麼大量的資料我從來也不覺得自己有辦法搞懂這一切。畢業後開始在馬偕醫院工作,即便在PGY的基本實證醫學訓練課程中,已學習過RCT及SR文章的評讀,仍有點一知半解,直到報名參加院內EBM的競賽,才更認識實證醫學。

練習中成長,漸漸喜歡實證醫學


一開始練習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不管在搜尋或評析真的很痛苦,因為不太熟練所以時間完全不夠,常常隨便選了一篇文章就開始評讀,結果發現有其它更好證據等級的文章,可是一切都來不及了;隨著練習次數變多,也越來越了解每一個評析項目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以及一篇所謂”證據力高的文章”相較於其他篇的哪些細節有做好,也許是實驗設計完善,又或是統計方法合宜,也才漸漸喜歡上實證醫學,而且在這過程中才發現自己原來很愛做簡報的設計,啟發我開始鑽研視覺化設計跟做簡報的另一項興趣。


不同職業的隊友合作,思考切入點更多元


後來為了參加醫策會的比賽,跟牙醫師同組也激盪出不同思考的觀點,在院內比賽時組員們都是藥師,大家懂的知識都大概在同一個方向,好處是彼此有非常相似的共識可以迅速分頭進行;壞處則是彼此不熟的東西也差不多。與醫師組隊讓我體認到,不同於我的專長,醫師會更了解診斷﹑數據判讀﹑臨床情況,護理師則是可以同理病人在照護中會遇到的困擾及現實中的難處。因為大家懂的東西不同,習慣的思考切入點也不同,不同職系間的合作可以在更多方面的考量下為病人著想,提供病人在共享決策時有更多的選擇性。


資訊爆炸時代,實證醫學讓我有能力辨別真偽


參加實證醫學對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不會再輕易全盤接受身邊的消息。不論是網路那些所謂”專家指出”或是”根據實驗統計”這些煞有其事的文章,我可以試著以更公正客觀的角度來檢視消息的真實性。

大學時老師曾經跟我們說過哈佛大學醫學院院長對醫學生說過的一句話,「你們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十年後一半以上都會被證明是錯誤的。」畢業前我對這句話還不是那麼清楚,隨著參加EBM的過程中我開始體悟到這句話。每一天的資訊都一直在更新,疾病的首選療法也會隨著研究結果而慢慢有所改變,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判斷訊息是否具有實證,是件非常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