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實證醫學 - 以病人為本,以證據為出發點的全人照顧



作者:李宣澤 醫師(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內科部)
編輯:蔡明劭 醫師

今年年中透過內科部的推薦,和另一位藥師及護理師同事一起參加的實證醫學會舉辦的查證競賽。由於是第一次參加比賽,從一開始設定臨床問題、評估文獻的效益、效度,基本上都是從頭學起。兩個月期間正式的、非正式的練習總共安排了八九遍,基本上沒有值班的晚上不是在練習就是在修改投影片範本,可說是近半年來最充實的一個月份!

比賽的結果拿到了佳作,對初出茅廬的我們可說是相當大的鼓勵,而過程中透過反思和討論,我有了以下心得,希望給之後有志參加類似競賽的同儕們一點參考:



心得一:不要「隨大流」有時是有好處的


「隨大流」,對岸用的名詞,在台灣常說「隨波逐流」。這不僅是在講比賽呈現方式要有創意也,選題時也可以大膽一些。

比賽當天有兩個情境:一個跟間質性肺疾的新藥有關,另一個有關年輕媽媽產後哺乳。我因為自己是醫師,原先也很直覺地選了間質性肺疾的新藥那組;但因為我們這組恰好有一位熟悉小兒科和婦產科的護理師,經過討論,我們在選題結束前的15分鐘,決定冒險選擇一定比較少人選,文獻相對少,但也在醫病溝通上比較有發揮空間的「泌乳題」。

結果,不出意料,只要團隊裡有醫師的,10組裡有8到9組都是選間質性肺疾那題,找到的文獻、結論也都大同小異,變成最後是在比表現技巧和簡報精緻度,某方面讓評審注意到就更難了。

當然,我們的經驗不代表說選也比較少人選擇題目就比較容易獲勝,前幾名也有不少是選擇間質性肺疾的組別。但某方面證明了:敢做跟人家不一樣的事情,得到不一樣收穫的機率也會高,對於初出茅廬的新手來說,不啻為一個可以參考的比賽策略。


心得二:樣板給骨架,但肉要自己填,不要「心為物役」


比賽末尾總評時,劉藥師苦口婆心告誡我們:

「我知道有些前人的樣板很好用,但感覺很多人花很多時間在填補那份樣板,卻忘記了實證醫學的本質」

我想評讀工具也是同樣的道理 ── 拼命寫效度、效益「填充題」的時候,有沒有緊盯住這些指標的本質?還是像公司行號一樣不斷追求帳面上看得見的KPI以通過認證,卻忘了工作的本質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產品與服務群眾?


心得三:實證醫學的本質,解決病人的問題而不是「秀智商」


承二,我們看到一些參賽者在比較表格、分析成本上花了很多心思,但因為時間安排的問題最後沒能完整闡述自己將「怎麼和病人家屬一起討論出最適合他們的決策」,相當可惜。圖表再多,沒辦法回歸到解決問題,就像關起門來探討醫學多偉大,但是真正應該認真研究、溝通的對象 —— 病人 —— 卻無法受益,這無異於精心設計了一套戲服,卻忘記去詢問演員演的角色到底是什麼。


結語:莫忘初衷


就像劉藥師在總評時說的:實證醫學的用意是在茫茫資訊海中透過對效度、效益和可應用性的評估,找出對病人最好的答案——或者說至少是他的能力所及下對他最好的答案。就像學生念書常常念到後來搞不清楚為什麼要念而失去動力,我們這些剛開始練習實證醫學的菜鳥,查資料查到後來也很容易迷失。

所以,謹記「以病人為本」,打開心胸、跨團隊、以證據為出發點去進行全人照顧,是我們永遠求知的基石。